927
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江湖的大亂戰,共享的風口有那麼容易“蹭”嗎?
共享經濟的熱潮讓諸多產業都開始蹭“共享”的熱點,比如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洗衣機等,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共享單車,不過,共享單車的故事也快結束了,業內一直在盛傳ofo和摩拜將合並。
看到共享單車的火熱後,共享汽車相關的創業公司亦紛紛出現,據PC6下載站的數據顯示,共享汽車app的數量多達75款,比如TOGO租車、mocar共享汽車、CAR2SHARE、聯程共享、EVCARD、gofun出行、寶駕出行等。
這裏麵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原租車平台推出的共享汽車App;
一類是創業公司自己弄一批汽車做租賃的;
一類是汽車廠商自己推出的共享汽車平台,目前來看,由原租車平台升級為共享汽車的居多。
App Store的信息顯示,大部分共享汽車App均上線於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年初,嗨車(原一嗨租車)、START(原愛車匯)、寶駕出行等版本號比較高的,也是將原租車業務升級後才變成共享汽車的。
從共享汽車App的上線時間來看,顯然有不少企業是來蹭共享風口的,盡管“風口論”已經被各種唾棄,但有共享單車在前麵“帶路”,指不定就能像共享單車一樣獲得巨頭青睞,獲得資本方的認可,上億美金投資,哪能不讓人眼紅呢?然而,共享的風口真有那麼容易“蹭”嗎?
共享汽車江湖的大亂戰
跟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的單個產品成本高多了,共享單車成本最高的時候也才幾百元,而汽車的成本,少則幾萬元,像寶馬這種成本更是高達幾十萬元,這意味著光是投放幾百輛汽車,就得幾千萬甚至上億,而這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成本太高。
所以,現階段的情況是,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不同企業的共享汽車。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有30餘家共享汽車企業在廣州共投放了超過4200輛共享汽車。從2015年到2017年3月,北京已有超過200家企業入局“共享汽車”。除少數資本夯實的共享汽車企業外,大部分都是隻在某個地城市投放一定數量的共享汽車,而不是像摩拜、ofo一樣,隻需要一個APP,就能夠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用戶下載一個共享汽車的App,最多隻能在少數城市使用,換個城市,基本上行不通。
短期來看,共享汽車的這種大亂戰情況並不會結束,而且還會隨著相關企業的增多而增加,原來租車行的、汽車廠商、創業公司,均有可能瞄上這塊“契機”,共享汽車很有可能重現當年“千團大戰”的繁榮,因為誰也不服誰,在資本還未大規模進入之際,誰也無法做到一家獨大。
友商之間的競爭隻是共享汽車江湖大亂戰的一部分,其還包括管理層麵。共享汽車真正發展的時間不足一年,這意味著市場會有諸多規則不透明,也有諸多痛點還未解決,比如取車、停車、還車問題,押金退還問題,汽車遭毀壞問題,用戶駕照識別問題,車輛安全問題,違章扣分問題等,這些都是當前共享汽車遇到的大難點。對於用戶來說,共享汽車的這些痛點,是非常非常傷害用戶體驗的,相比較共享汽車帶來的便利而言,這些痛點容易讓人望而卻步。
從出行角度來考慮,用戶使用共享汽車無非是方便快捷,如果使用共享汽車所享受到的是“不方便”,那麼即使便宜,也是浪費用戶的時間和精力,遠遠不如使用其他出行方式方便。
還有一個問題是,共享汽車的出現,是否會跟現有出行方式的受益者衝突,比如出租車行業,當出租車司機感受到共享汽車影響其“生意”之後,是否會對共享汽車進行惡意損害呢?畢竟,共享單車已經有了前車之鑒,如今,共享汽車很有可能步共享單車的後塵。一旦共享汽車與這些傳統出行行業的受益者之間產生衝突的時候,很明顯,又是一番“龍爭虎鬥”。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了解,目前有的共享汽車並不限製用戶停在固定還車點,這意味著用戶將共享汽車使用後可能會停放在非停車位上,要知道汽車所侵占的公共空間,比自行車的公共空間大多了,若用戶停放在小區內,基本上小區內的停車位都是私人停車位,而如果停在大馬路上,哪跟容易給別人的出行造成不便,共享汽車的取車、還車是個大難題。
另外,共享汽車企業投放量如果過多的話,也會對城市造成擁堵,這一點,也是共享汽車需要考慮的。
總體來看,整個共享汽車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各家都在逐漸擴大投放車輛數,也在擴大經營範圍,一些痛點也在逐步完善,但這個大亂戰的現象何時會變好,想必會有許多用戶會關心。
共享的風口難“蹭”
共享汽車並不是個新概念,因為原來的租車行很快就將自己的App升級,變成了高大上的共享汽車平台,為何要升級呢?還不是想蹭“風口”麼,但共享的風口要“蹭”很難啊。
首先,資本市場對各類共享模式已經不太“激動”了。共享單車方麵,如今能夠出現變局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就算摩拜、ofo合並,受益的也隻是雙方的投資方,其他投資團隊也不可能從中獲益。共享充電寶方麵,已經出現了有創業公司倒閉的現象,最近,共享充電寶公司樂電LeDian宣布停止運營,並通知用戶及時提現。麵對創業者“一窩蜂”似的湧向共享領域,資本方現在已經不“激動”了,一方麵,共享不再新奇,另一方麵,共享行業也需洗牌,絕對不是現在這種混亂局麵,資本方也會選擇觀望的。
而沒有了資本方的注入,光靠創業者自己,是很難將規模做大的,很多共享汽車平台本來就是想走to VC模式,現在資本方不call,那項目不是白做了嗎?所以,共享汽車行不行,還是得看資本方是否中意,至於所謂的前期投放,都是“實驗”。
從整個趨勢來看,共享模式已經在走下坡路了,資本方也不是“傻子”。
其次,共享汽車要想持續投入,成本太高。摩拜、ofo、小藍單車、Hellobike共享單車企業能夠快速向周邊城市複製、擴張,是因為單個自行車的成本並不算高,而且規模越大,單個自行車的成本反而會降低,可共享汽車平台的單輛汽車成本委實要高的多,城市跟城市的情況又不一樣,這就導致共享汽車很難實現大規模快速擴張、複製,而且又要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各種不同的管理問題。
共享的本質,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再度利用和優化,而不是將新的產品投入到市場上來進行運營,這屬於租賃範疇,這是屬於原來租車行業的活計,人家現在也華麗麗地升級為“共享汽車”了,購買新的產品投入,必然帶來大量的成本,自行車尚能接受,汽車的成本可不低。
共享單車平台要想做大,唯有先穩紮穩打,而穩紮穩打就隻能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慢慢征服,可時間,也是成本。
最後,何時迎來“春天”還未可知。一個行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而目前共享汽車麵臨的問題比較多,共享汽車企業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才有可能讓行業變規範,有可能正確前行,否則就是步步掣肘。
除此之外,類似於“千團大戰”的競爭態勢,也容易讓用戶陷入選擇恐懼症,這既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也會增加用戶的選擇、試錯成本,唯有“大浪淘沙”之後,祛除掉一些投機取巧、能力不足的企業,行業才會變好,才有可能獲得資本方的青睞,否則,資本方也容易“挑花了眼”。
最後更新:2017-10-18 15: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