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的硬伤,这三关不过,定活不起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与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以及资本极其青睐的共享充电宝相比,共享汽车整体市场还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如果共享汽车解决不了这三个难关,何谈红利?何谈蓝海?
1.用户体验差
共享汽车模式尽管价格便宜,但由于网点少,车辆少,分时租赁对用户来说并不是很便利,再加上充电设备尚未完全覆盖,目前一些汽车共享公司采用的是定点租还,用户常常无法达到最终目的地,还需要借助地铁、共享单车等“接力出行”,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不仅如此,由于停车收费问题,不定点租还,难免会产生停车费,更让用车人难以接受。如果用户在想要租车的地点找不到车,在能找得到车的地方却要支付租车以外的停车费用,用户体验简直不能更糟糕了,“随地还车”和“随地借车“并未真正实现。此外,用户一旦停车位置远,也容易导致车辆闲置时间过长等问题。
要想改善用户体验,共享汽车平台必须大规模增加车辆和网点,但背后的过程却困难重重。
2.重资产,高投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重资产模式的共享汽车虽然拉高了行业门槛,同时也限制了盈利门槛。首先是投资成本高。采购一辆新能源汽车动辄几万到十几万。此外,还需要支付停车费、油费或者电费、保险费用、路桥费以及日常运维等成本。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补贴,但从今年开始,国内新能源补贴也在逐步下调。
更为重要的是,共享汽车按照现有的运营模式距离盈利遥遥无期。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共享汽车的租赁费用主要包括起步费、里程费、时间费、异地还车费以及不计免赔费等,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算,共享汽车的日租收益要远低于运营成本。
不仅如此,类似滴滴出行这样的行业巨头都没有进入这一看似红火的市场,正是看到了消费环境不成熟、重资产重投入却难盈利的现状。
3.监管困难,安全隐患难以规避
首先是流程监管漏洞。与传统汽车租赁相比,共享汽车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靠用户与软件之间的交互来完成,在人工智能、面部识别以及征信体系还不能达到全覆盖的情况下,共享汽车的运维和监管难免出现一些真空地带。
比如有些用户在车里呕吐后就离开了,还有一些代驾司机因夜间不收时长费,把车当酒店用来睡觉;更甚者还有恶意破坏车内GPS或者直接拿走的;还有把共享汽车轮胎拆下来给自己车换上的……
其次是责权界定困难。汽车使用中,难免出现单车事故、行车剐蹭。有不少新手司机拿共享汽车来练手,刮蹭得到处是伤。由于共享汽车随取随用随还的特性,在这场分时租赁的“接力”赛中,事故发生如何对肇事人进行追责,如何判定事故责任,都成为卡在共享汽车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此外,违章罚单也成为一大痛点。尽管各家都在想办法采用措施确保用户为自己的违章买单,却依然会有漏网之鱼或者拒不支付的情况。
最后更新:2017-10-08 0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