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
共享汽車
共享經濟的風口下,共享汽車為何遲遲沒有飛起來?
繼共享單車在全國風靡之後,“共享模式“開始被投資者們寄予厚望。在資本推動下,各種掛著“共享頭銜“的產物紛至遝來。前有摩拜、ofo單車大戰進行的如火如荼,後有陳歐、王思聰關於共享充電寶人盡皆知的賭約,以及共享雨傘、共享廚房……
不過,共享汽車似乎沒有這麼“好命”,無論是停放、使用還是還車,麵臨的問題比共享單車複雜的多。在規模化發展的同時,成本、運營、盈利等等這些問題也都擺在了運營者的眼前。如果不能平衡好這些問題,那麼共享汽車或將隻是一個“偽命題”。
共享汽車的尷尬處境
業內普遍認為,3公裏內是單車市場,3至30公裏才是打車市場。然而,麵對網約車的興起,還有地鐵、公交等各種便捷的交通方式,共享汽車是否會麵臨需求疲軟的問題呢?
首先是用戶成本問題,作為私家車的一種補充方式,共享單車的價格將直接決定用戶的選擇。以途歌的smart為例,起步價為15元,裏程費為1.88元/公裏,日間(7:00-21:00)時長費為0.28元/分鍾,夜間(21:00-7:00)時長費為0.02元/分鍾,此外還需要繳納還車附加費5元/公裏。不同共享汽車廠家的收費大同小異,然而相較於傳統的網約車,共享汽車並沒有在價格上有著絕對優勢,甚至作為短途出行的選擇,共享汽車的使用成本要高於出租車。
與此同時,共享汽車價格的昂貴並不意味著能夠快速盈利,共享汽車的回報周期長成為了廠商頭疼的問題。據數據統計顯示,即使每小時出租率維持在60%,回本至少也要三年,中間還不考慮汽車的維修、折舊等帶來的成本損失。更何況共享汽車仍處於市場教育階段,出租率遠低於預期,回本更是遙遙無期。
用戶體驗端也暴露出巨大的問題。《共享單車的n種死法》一文曾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隻是單車最壞的情況也就是被偷車座、紮輪胎,汽車則不同,汽車結構被惡意破壞的背後帶來的將是更大的安全問題。國內誠信體係的不完善,加之小部分人素質低下,保持共享汽車車內清潔已經夠讓人頭疼,在安全問題上,共享汽車的未來或許沒那麼樂觀。
除此之外,借車難和還車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汽車本身的高成本,使得其無法做到和單車一樣的高密度覆蓋率,用車者很可能陷入無車可開的窘境。對於停車問題,網上也是嘈聲不斷,由於汽車的特殊性,用戶無法即停即走,而必須將汽車停至指定的停車位,與用戶初衷相悖。
共享汽車何去何從
平台管控不嚴、找車還車難,用車成本高等這一連串問題都反映了現在共享汽車行業的不成熟,也導致了共享汽車行業的疲軟。而能否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用戶體驗和粘性將決定共享汽車的未來。筆者認為低成本運營、接入政府資源、完善行業體製這三板斧,或能給共享汽車行業帶來一線生機。
第一,從本質上來說,共享汽車和共享單車都是資產管理公司,而資產管理模型的核心在於如何以較低的成本投放車輛,並達到規模效應。以摩拜為例,一輛單車的造價在百元至千元不等,通過VC千萬級或上億級美元的投入,共享單車企業能夠造出相當可觀數量的單車完成規模覆蓋。但是單輛汽車的造價遠遠超過單車,同時汽車的生產周期更長,單純的融資行為將無法支撐起整個商業模式,所以尋找更可行的大規模投放解決方案才是關鍵。
第二,牌照、路權、停車場等問題需要與政府進行深入的協商與合作。隻有完成共享單車的“基建工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共享單車的用戶體驗。舉個例子,在一線城市,用戶用於支付共享汽車的費用遠遠超過使用汽車本身,停車費等周邊成本相當高,如果無法對接政府資源解決停車等問題,汽車的共享就很難實現。另一方麵,一線城市的車牌指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如果拿不到牌照,長租牌照的運營成本將會讓平台難以招架。
第三,規範行業亂象,保障用戶用車安全性尤為重要。“共享經濟”是國民素質的一麵鏡子。不過就目前看來,國內公民的素質無法實現每一個使用者都“文明駕駛”。特別是是行駛汽車的安全性,更需要我們去引起足夠重視。對於沒資質的汽車駕駛員,應該如何去防範其盜用他人賬戶進行開車?對於共享汽車的使用者,如何去判斷他是否飲酒?這些問題都需要用完善的行業體製配合法律規範去規避。
總而言之,作為共享經濟時代下的產物,共享汽車的發展符合年輕人選擇資產而非保有資產的訴求,也是政府樂見其成的趨勢。但當今大環境下,共享汽車亟需解決的問題不少,隻有不斷完善行業體製、整合資源,找到共享汽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讓共享汽車擺脫目前尷尬的態勢,真正成為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創新產物。
最後更新:2017-10-10 15: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