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
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混戰,未來該何去何從?
電車匯消息:8月23日,由振威展覽股份、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廣東省充電設施協會、新能源汽車產業網主辦的“2017上海國際共享汽車大會”於2017年8月2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E4館舉行。參會人員有共享汽車領域的專家學者、領軍企業、投資方等,針對日益發展壯大的共享汽車各自發表了自身的觀點。
先來介紹一下共享汽車:
車型:燃油車:奔馳Smart、寶馬Mini等;電動車:奇瑞EQ、榮威E50、北汽EV160、江淮iev5等;
使用步驟:實名認證、上傳駕照、身份審核、繳納押金(幾百到千元之間)、租車使用;
費用:多為時間+裏程的計價模式,如1.5元/公裏+0.15元/分鍾、半小時起租+9.9元/半小時+每公裏1.2元、0.5元/分鍾+一天6小時封頂;
停車:指定停車點或公共停車場;
充電/加油:服務商提供充電樁/用戶使用油卡加油;
事故、違章處理:聯係服務提供方,走保險流程理賠,扣取租車人相應費用。
接下來,共享汽車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呢?投資共享汽車又該注意些什麼?,2017上海國際共享汽車大會上幾位巨頭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來聽聽他們的看法。
吳小員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教授、全國新能源產業數據中心副秘書長
政府做好頂層設計,企業明確發展方向
交通部7月份數據顯示,分時租賃類的汽車共享我們的車隊規模已經達到4萬輛左右,其中電動汽車的占比在95%左右。中國在2015年一越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先銷售大國,這是中國汽車發展的特點。曆史短、電動汽車占比高,我們覆蓋了全國範圍內大部分的省市。尤其是 8月8號兩部委發布共享汽車新規之後,把分時租賃從交通領域行業管理納入了汽車租賃範疇,如果要投資玩分時租賃,一定要搞清楚你玩得到底是什麼?你是汽車租賃你不要編很多的詞,用這個來衍生,那個做補充。
我認為政府必須要先做好頂層設計,城市需要多少做汽車共享分時租賃的車輛?是什麼類型的車輛?電動汽車還是吉普車型?舉個例子,上海市目前投放的共享單車已經超過150萬輛了,但是按照政府管理的測算大概40到50萬左右就差不多了,否則很多墳墓就出現了,對城市公共通行次序的影響也是非常可怕的。對共享汽車來講,類似的問題有的城市現在還沒有迫在眉睫,下一步隨著運營商的增加、資本的湧進,對一個城市來講到底需要多大的規模?如何有序投放?投在哪裏?牌照、額度怎麼規劃?
企業現階段應該考慮,你何時能夠盈利?你用什麼盈利?我這裏沒有答案,隻有些思考。我們最後要把電動汽車共享可持續的融入城市,而不是一陣風吹過就完了,給消費者帶來各方都有損傷或者巨大風險,避免這種情況的話,我們需要政、產、學、研、用一起創新,從城市的層麵,交通部按照國家交通行業管理的要求,堅持公平的公交優先的情況下規模適度,投放有序、布局合理。對企業來講,涉及的企業主體不僅僅是車企和運營商,目前市場上專門定製開發的車型大家想想看有嗎?多嗎?不多,都是麵向私人購買、家庭用車的。
目前北汽、上汽這樣大的車廠都有思考和布局了,目前共享、共贏、共用也是資源節約化、共享化非常關鍵的要素,對於商業模式是不是合適?是不是能夠取得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張立軍
珠海中兵廣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做好產品和服務,能夠專注投資人的心
對投資於天使輪、VC輪這樣的公司,肯定會去投很多這樣的企業,如果像共享汽車、分時租賃這樣走在前麵的企業,投資人會去看你的市場占有率有多少?你的競爭優勢集中在哪些方麵?你的成本能不能比別人低?
我覺得隻要這種方式代表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代表生活的方向以及用戶體驗的方向,這些東西確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可能產生盈利的時間會有比較長的路,就像京東作為電商出現,那時候他產生盈利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周期,但是不代表它是失敗、是不行的。包括美國的亞馬遜,很多網上東西出現的時候,他也經曆了虧損的周期,但是它代表了未來長期的方向卻是有很大的價值,因為你要看用戶的檢驗度。
我認為能讓投資人看到亮點,即使是沒有實現盈利之前,還是可以獲得資本方的青睞,我覺得隻要打動資本方的話,其實有很多的東西,當然經營的團隊,你的整體思路、整體素質,去把產品和服務做得很好,也會進行對比,他認為好的話一定會進行投資。
舒亮
辰韜資本管理合夥人
互聯網基因、團隊很重要
現在在分時租賃的項目,有幾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地方。
第一點是互聯網基因,這是我非常關注的。分時租賃靠投入重資產、靠不斷的加人,這種模式我認為是走不通的,最核心的是要重運營,共享汽車這種模式太需要線上和線下、軟件和硬件的結合。所以我覺得抓取用戶必須依靠互聯網極致的思維。
第二點是一個團隊持續的融資能力。現在很明顯分時租賃企業有的省吃儉用,有的甚至在“輸血”,就像滴滴、摩拜和OfO。我很看好有強資源的團隊,當下跑出來的要不就是主機廠的資源,要麼就是有強大的背景。比方說停車位,充電樁的配套,一般的團隊很難去做到這些。
王春風
北京輕享科技常務副總經理
共享汽車要由“重”轉“輕”
共享汽車領域重資產的模式一定不是最好的選擇,除了資產有保修、保養等,按照現有國內的行業或者未來的潛在者,沒有一家具有這麼大的魄力來做這樣的事,所以我們認為重資產一定是有天花板的,這是對未來的結論,我的結論是什麼呢?在共享汽車這個行業,未來會出現一些巨頭,可能會出現一些獨角獸或者寡頭。
現階段最初始的時候,B2C的模式我們認為是最好的,從整個運營來說是現階段的,但是未來從重資產如何走到輕來結合需要我們一起來看。
北汽新能源共享汽車實際上是從2014年開始做的,到現在規模有一萬三千輛,但是中間有很多的這種經驗和教訓,我們非常理解這個行業的痛苦和艱難,在這裏有很多事我們是沒有做好的。互聯網的本身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如何去相應和滿足客戶的需求,離開這一點,一定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互聯網企業,也就是必須解決客戶的痛點。有調研顯示,對於共享汽車的體驗現在隻有20%的客戶是滿意的,有80%的客戶是不滿意的,這裏麵我主要說輕享出行想走不一樣的路,我們的追求是能夠帶給用戶最好的體驗。
文章摘自電車匯20170824 發自北京
最後更新:2017-08-24 2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