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共享汽車
變革!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後,共享教育要來了!
“從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到共享養老院,現在冠名共享的行業越來越多,當然也影響到教育。未來,從共享課程、共享圖書到共享教育資源,共享教育將形成規模。”
其實,共享教育已經到來
你注意到了嗎?
共享教育的內容
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共享經濟的這一特征同樣適用未來教育。共享教育同樣具有弱化知識擁有權、強調使用權的作用,它是非正式學習以及非係統知識和能力獲得的重要途徑。共享教育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知識。
有形資源例如圖書、教學場地、文具、課件、儀器設備等有形的教育資源。
無形知識例如教育各階段的知識、技能、技術、技藝等等。
在共享教育體係下,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意願和需要選擇適當的學習手段與方法。任何一種共享經濟都必須有內容或載體,教育由於消費群體不同且群體之間內容差異較大,需要在更加宏觀的區域上予以推廣和認可,同時要注意區別教育內容的價值和糟粕。
五花八門的校園“共享”現象
1.共享宿舍
今年暑假期間,西南民族大學選擇50間學生宿舍,經過在校生布置設計和簡單改造後,成為麵向背包客和暑期外地來成都實習大學生的“共享宿舍”。西南民族大學後勤集團一名負責人稱,入住者可通過在線預訂或現場辦理的形式入住,繳納押金後即可獲得西南民大“一卡通”。其間,入住者可同時共享學校食堂、圖書館等資源,日均單價約25元,首批“共享宿舍”供不應求。
“共享宿舍”係雙流區“空港高校共享之旅”項目之一,全部為新學期待分配的閑置宿舍,開放時間限定為一個月,所得收入中,部分將作為學生暑期勤工儉學費用。
(信息來源:《新京報》)
2.共享操場
近年來,慈溪市推出的“共享操場”模式,“敲開”了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大門。什麼是“共享操場”?即白天由學生上體育課、開展體育活動使用;早、晚及寒暑假、節假日向社會開放,提高利用率,緩解健身場所不足的問題。
工作人員鄭家洪介紹說,附近居民憑居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實行實名製辦卡(辦卡收取5元工本費),隨後在開放時間段可刷卡免費進校健身。
(信息來源:《錢江晚報》)
3.共享廚房
湖北大學環境與藝術設計專業大四學生楊海北,因吃不到家鄉菜,創辦了全國首個高校“共享廚房”。運行模式是,學生提前預約,帶上自己的食材,交10元錢使用費,就能在學校提供的共享廚房親自烹飪菜肴。共享廚房目前定位在湖北大學食堂。
對於共享廚房的食品衛生和安全問題,學校後勤集團會派專門人員監督,共用的油、調料等是統一招標采購,包括學生自己帶的菜,也會幫忙查看,以確保食品安全。
(信息來源:《新京報》)
4.共享籃球
共享籃球,今年4月下旬出現在嘉興學院的梁林校區、越秀校區等處。嘉興學院梁林校區的共享籃球櫃就放在籃球場旁,一個橙紅色的櫃子,有二維碼,有鎖,用微信掃碼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時1.5元。為了保證租球人能夠按照規定還球,櫃子上方安放了一個攝像頭,租還球的時候都需要進行錄像。
共享籃球運營方負責人張龍龍說:“雖然目前項目單一,但接下來我們會全麵拓展,也許‘共享足球’‘共享網球’‘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都會出來。”
(信息來源:《錢江晚報》)
5.共享雨傘
為解決突如其來的大雨而造成的困擾,湖南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化學化工學院的青年誌願團共同發起了“愛心共享雨傘”的免費借傘校園公益活動。這批藍色的“共享傘”共有200把,學校設有5個借還點,一把把藍色的雨傘成為一道風景線,為大家遮風避雨,傳遞溫暖。
誌願團製定了“愛心共享雨傘”管理辦法,前來借傘的師生隻需登記證件信息便能借走“共享雨傘”,如雨傘超過兩天沒有歸還,誌願者會主動與借傘者聯係,同時在借用條約上明確損壞“共享傘”的賠償金額等。
共享教育的商業模式
任何一種經濟都離不開商業模式,離開商業模式談共享經濟如同空中樓閣。未來共享教育的商業模式首先要思考傳統的教育模式,如何在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下,給用戶來帶來便捷、舒適、經濟的教育模式是商業模式定位的基礎。
“去掉中間組織者,直接將用戶與用戶相連,教育將出現B2B、P2P 、P2C 等等模式”中教教育研究院教學總監陳坤明說。
“在某種意義上,共享教育就是在顛覆傳統教育的辦學模式和理念,必將帶來對傳統教育的衝擊,會有很多不適應。”中教教育信息技術總監羅華福總結說。
共享教育的發展趨勢
中教教育研究院專家組通過市場調研和研究成果分析認為,未來共享教育會出現以下趨勢。
共享教育平台多元化,會形成細分領域的平台巨頭。在國家大力提倡終身教育的形勢下,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接觸不同的教育,對教育的需要也會多元化。教育的細分領域多大20多種,必然導致平台細分和多元化,會出現專注某階段的共享教育平台,例如學前教育、K12階段,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等,甚至會出現專注有形教育資源的共享平台。
共享教育區域化、連鎖化趨勢明顯。教育是行政壁壘較高的行業,體現在不同的階段教育區域性較強,每個縣市區的教育會出現差異化,所以針對無形知識的共享教育將出現區域化傾向,但區域化不是障礙,可以通過連鎖形式實現擴張,未來教育集團的作用將逐漸加強。
共享教育將是資本關注的熱點之一。自2016年11月民促法修正案通過後,教育成為資本關注的熱點之一,共享教育將是資本投入的“爆點”,輕資產、交互式、長現金流等等都滿足了資本的需求。未來資本市場會共享教育必將有一次投資高潮,業內已經出現C輪融資超過1億美金的教育平台融資案例。
“共享”的理念會給當前的教育帶來哪些影響?共享教育的內涵是什麼?共享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在日前召開的第八屆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上,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丁鋼的發言,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與討論。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丁鋼教授。
“隨需所獲,學以為己”能否成為可能?
記者:當前,共享單車、共享公寓、共享汽車、共享停車、共享空間、共享充電寶、共享養老院等等迅速走紅,使“共享”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而且,“共享”也走進了校園,如今年暑假期間西南民族大學就推出了“共享宿舍”。這種共享經濟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哪些影響?
丁鋼:在共享經濟走紅的時代,有人對共享經濟一詞進行釋義:共享經濟具有弱化擁有權和強化使用權的作用,在共享經濟體係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即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共享經濟反映的並不僅僅是由於技術革命所引起的改變。比如,共享單車開始是想解決“最後一公裏”的問題,但是現在能解決的問題遠遠超過了預期。以前許多人都有丟失自行車的經曆,想了很多辦法,找各種各樣的鎖,加拿大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人幹脆把前輪拆下,扛著前輪到教室上課,你拿了隻有後輪的自行車也沒用。現在想拿的人和買車的人都很少了。這樣的發展速度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可以說,共享單車解決了一個超出經濟範疇的社會現象,並且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
同樣,共享教育也不僅僅在於技術的變革而帶來的單純的共享,共享教育也具有弱化擁有權和強化使用權的作用,更在於強調如何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學習個體對於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需求,乃至促使教育觀念和教育體製的變革。
記者:共享教育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共享教育與當前流行的慕課和創客是什麼關係?
丁鋼:共享教育的內涵在於強調:在共享教育體係下,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意願和需要選擇適當的學習手段和方法,克服囿於知識掌握與技能訓練的狹隘性,表現出個人對於知識多樣性、異質性發展的無限豐富的可能性,並使教育資源得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與共享,即所謂“隨需所獲,學以為己”。
從共享教育的內涵來看,共享教育依然會包括一些學校優質教育的遷移,比如說慕課,對於資源匱乏、師資匱乏的地方依然是有用的,包括一些優質教育資源農村、邊遠地區依然是有必要的。但是我們能否因材施教,能否適合每一個人的發展需要,這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慕課並沒有解決教育當中的一個最根本問題,就是個性化學習的問題,因為慕課依然是針對所有的人群,而不是針對人的個體。
而對於創客,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像創客那樣做微觀實驗室,但可以借鑒它的理念,即尊重每一個人的經驗。當經驗和規範知識結合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行動當中去分享,去提升自己。需要強調的是,共享教育是在關注不同學習階層和年齡層次個體的需求基礎上重視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知識習得的結合,當前的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為什麼當前的教育需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記者:學校教育本身也具有共享的性質,比如,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可以共享師資、共享班級教育資源及學校教育資源等。共享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什麼關係?為什麼當前的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丁鋼:單從共享的性質來看,學校教育內也存在著師資、資源等共享方麵。而共享教育的前提是,要尊重每個不同的個體作為教育主體的意願和需求。由此可以說,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個性化學習的問題。也因此,教育要從“如何教”走向“如何為個性化學習提供給養和支持”,而“如何學”就成為了教學方式轉變的關鍵。從這點來看,共享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同時也促進著學校教育教學的變革。
共享教育還將作用於教學生態係統的轉向,教學生態係統或學習的組織並不僅僅囿於學校與課堂。個性化學習是以個體發展需求為中心,意味著在任何地方和場所,在流動的任何時間,學習個體都可以從差異化的需求出發,進行彈性化學習,都可以自己驅動學習的路徑。而且,人的學習是跨場所、跨活動的,人生約80%的時間是處在非學校教育的學習狀態當中。因此,應將可供學習者學習的一切場所與情境納入教育的視野,技術的進步使知識的獲得途徑與其日常生活的常態發生了廣泛的關聯。在這個意義上,學校內外的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聯接,才稱得上是對教育生態係統的真正完善。人們可以在共享教育新的教育生態係統中擁有終身學習的熱情和條件,充分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而這正是當前的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的基礎。
記者:正如您所說,在“互聯網+”時代,學習的時空界限被打破,個性化學習越來越重要,非正式學習、非係統知識、非係統能力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怎樣用共享教育的理念解讀這種現象?
丁鋼:舉一個例子,如老年人在老年大學學習國畫,並不是想成為畫家。一些老年人在老年大學如果學了國畫,學了一期又一期,即使交錢也不願意退出,是因為他需要社交活動,需要充實生活經驗。
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從兒童到青少年的養成教育,家庭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家長不是教育專家,關注及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可能都通過正規的教育渠道去獲得。家長更多的是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和不斷的經驗習得來豐富日常生活中的育兒實踐,盡管這些知識獲得的來源是非係統的、零碎的和碎片化的,由此產生的能力也是非係統的,但是這些在日常生活經驗當中習得的非係統的知識和能力,卻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共享教育更多強調怎樣從終身教育到終身學習,強調個體為學習主體以及關注那些非係統知識、非係統能力的獲得。因為,人的終身發展不僅僅局限於學校教育的範疇之內,不管是兒童還是老年人都是如此。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建立經驗獲得的路徑,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學習個體的人生更具現實意義。
共享教育會給學習方式帶來哪些變革?
記者:實施共享教育,當前還麵臨著哪些挑戰?
丁鋼:從終身教育到終身學習,是一個以社會、政府到個體的實施主體的變化。正如前麵所提及的,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個不同的個體作為教育主體的意願和需求。而要實施這種共享教育,我們的確麵臨一些挑戰。
比如,現在所有的規範都是按照學校課程來規範,就如在終身教育領域推進學分銀行,要把所有的學習都轉成學分,旨在以學分銜接國民教育與終身教育。但學分銀行是以國民教育體係來規範,因此並不能以此去規範終身學習。也就是說,實踐當中的經驗習得並不能用正式學習的學分去規範。
同理,我們也無法以一個人平均每年讀過多少本書來評判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對於知識碎片化的批評也時有所見。但是,在知識來源與呈現方式如此多元的信息時代,一年讀過多少本書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的素養高低和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承認,零散而碎片化的學習同樣能夠豐富我們工作或生活的經驗和成長。
再者,當今的教育中形成了以認知能力為基礎的知識教育規範,而僅以認知能力為基礎進行教學並不能有效地發展學習者的非認知能力,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非認知能力包括成功地拓展社交關係和解決日常問題等能力,也包括自我意識、自控力、執行能力、協同工作、關心自己和他人等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以及促成情感責任、社會適應、想象力、創造能力、探究精神等方麵的養成。由此,共享教育在學校內外推進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均衡發展,必將構成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
記者:共享教育理念下,我們應該怎樣在生活當中建立非係統知識及其經驗獲得的共享路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共享習得非係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
丁鋼:共享教育是非正式學習以及非係統知識、非係統能力獲得的重要途徑。共享教育賦予個體經驗和實踐知識的習得在學習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生活當中建立非係統知識及其經驗獲得的共享路徑,就要正視和重視非正式學習,非正式的學習狀態雖然不一定有意識、有目的進行,但同樣可以對人產生重要影響。非正式學習的共享路徑包括科技館、博物館等場所,也包括網絡與虛擬等在線的學習環境。由此促使教育無所不在的意識產生,催生即時學習的概念,如實時有效地取得知識或信息,實現問題解決的實時性。非係統知識屬於非學科性和行業規範性的經驗知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發生,這意味我們在正規教育之外需要持續不斷地共享工作和生活所需求的經驗知識,並以自身的需求整合這些經驗知識。
相對於基於學科與行業規範的知識學習而形成的係統能力,非係統能力是基於日常生活經驗的學習而形成的能力。對於非係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人們在日常生活經驗當中可以通過在線和非在線的任何方式獲取。人們可以共享有助於自身經驗成長和發展的知識,並在工作與生活實踐中將自我經驗和他人經驗結合起來,以此不斷地豐富和改變著自己及彼此。可以說,共享教育會給學習方式帶來深刻變革。
共享教育怎樣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
記者:怎樣在共享教育過程中實現“隨需所獲,學以為己”?
丁鋼:可以說,“隨需所獲,學以為己”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強調所有習得是為了自己的持續成長,這點非常契合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哲人所言“學者為己”(《論語·憲問》),強調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改進自己、充實和豐富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及需要。
事實證明,學習行為如不能激發自身發展的動機,不為內心的渴望所鼓舞和維係,就難以獲得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自我駕馭能力。這也提醒我們,麵向現在和未來,應關注如何更為適宜地塑造自我。這是理解共享教育的基礎,也是共享教育對於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作用和價值所在。
記者:您曾說過“共享教育是麵向未來和現實的教育”,為什麼這樣說?
丁鋼:因為基於信息時代共享經濟基礎發展起來的共享教育,是麵向具有中國實踐內涵的教育觀念。共享教育麵對的現實是滿足不同差異個體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個體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從未來來看,運用共享教育的理念在於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形態從而滿足不同學習階層和年齡層次個體的需求。這既是基於教育最根本的宗旨,也意味著這種理念轉化的必要性。這與以往的教育理念並非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一種在現實基礎與對未來變革的思考基礎上的理念拓展和延伸。
記者:共享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麼?可否描繪一下共享教育未來發展的美好圖景?
丁鋼:毋庸置疑,共享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基礎上,很明顯,共享教育與新技術的應用是分不開的,當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促進了新的教育形態的出現。
但是,從發展的角度,我們不能把這看作是共享教育與技術的單一對應的關係,我們應該明確,每一種技術產生和發展都取決於教育實踐本身及其對其價值的判斷。換言之,要從教育的需求來采用技術,而技術本身並不具有改造教育的功用。正應為如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是教育進步的基礎,但當下麵臨的變革不僅僅是在技術層麵上的。
正如一開始所提到的,共享經濟反映的並不僅僅是由於技術革命所引起的改變,而是以新的消費方式促進了經濟體製和產業結構的變革,由此改變了社會觀念並促進了新的社會階層的形成。而共享教育所引起的教育變革,不僅僅在於如何應對技術、虛擬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更強調在關注不同學習階層和年齡層次個體需求的基礎上,如何選擇適當的學習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乃至教育觀念和教育體製的變革。
盡管描繪一個共享教育未來發展的美好圖景還為時尚早,但依然可以預期,隨著我們對共享教育思考和實踐的不斷推進,當我們能夠把尊重每個不同學習階層和年齡層次個體的意願和需求作為共享教育的前提和出發點,共享教育在學校變革、早期兒童發展、老年醫教、社區發展等方麵所將形成的教育新格局就指日可待。
掃描湖南教育新聞網二維碼
交流隨時隨地 永遠在線
最後更新:2017-10-12 1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