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
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即將迎來新的時代,但是共享汽車是真的需要嗎?
最近,被朋友圈文章 “有了共享汽車,再也不用買車了” 類似標題的共享汽車文章刷屏了,共享汽車真的有這麼大的社會價值?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甚至最近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共享馬紮,共享經濟去年到今年的熱度可是遠遠不亞於之前的o2o概念。表麵好似是把傳統的租賃搬到線上,隻要加一把能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打開的鎖,采取計時收費,就能打上共享經濟的標簽。
共享汽車不過是新瓶裝舊酒
共享汽車最早的模型在2012年筆者就有所聽聞,在當時因打車市場的熱戰,也激發了相關的汽車租賃市場,在那時期的pp租車,友友租車、AA租車等一批打著共享經濟旗號的互聯網租車公司相繼誕生,早期大多都是p2p模式的共享租車,時至今日,這些平台似乎過的並不好。在今年3月曾獲得過千萬級美元融資的友友租車就因為新的融資沒有到位,宣布業務全麵停止下線。而pp租車也因模式問題後麵轉型做傳統的汽車租賃業務了,打折共享經濟的租車公司並沒有把故事講到最後。
如果剖開共享汽車的運營底層架構來看的話,本身的模式和傳統的模式上並無太大的差異:有租賃公司方提供車輛,用戶提供租賃資格平台審核,用戶取車使用按照計時付費。而共享汽車無非是在操作環節上從傳統的麵對麵切換到手機app裏,由人工替換了移動互聯網。在國內目前大部分家庭已實現家家一部汽車,在信用體係缺失的中國,日常生活租車還是很難被大眾所理解,除了異地外出旅遊,會有多少人有租車自駕的需求?
西方國家可以一輩子租房住,可以租車用。在中國,車和房是很多家庭一輩子奮鬥的目標,這是骨子裏的意念。之所以共享汽車能在美國做起來,是因為美國人工成本高,導致出租車價格高,而且美國的公共交通不夠發達,加之信用體係完善,因而共享汽車是很好的出行方式。但在中國,出租車價格低廉,還有地鐵、公交、專車等各種交通方式。因而不論是自駕租車還是共享汽車,在中國都有淪為“雞肋”的趨勢。
同樣的風口,不同的結局
共享單車廝殺的激烈市場,對於共享汽車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共享單車的融資規模和融資速度都令人不可思議,從滴滴和快的到摩拜和ofo,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資本正變得越來越強勢和激進。唯快不破成了大過天的法則,沒有人再考慮企業需要練內功的自我修養。而共享經濟正是在資本的風口上,給了創業者更多試錯的機會。
共享單車從某種層麵來說,是喚醒了用戶的需求,短途自行車的需求在擁堵的一線城市是一直有的,隻是困於沒有太方便的自行車可騎車。租車則不同,一般認為,3公裏內是單車市場,30公裏以內是打車市場,20至100公裏是汽車分時租賃市場,50公裏以上則是傳統長租市場。在北京這種一線大城市,共享汽車的市場需求量至少為2萬輛,而目前實際投入運營還不到5000輛。這種共享汽車的投放數量上還不如傳統的一嗨、神州租車一個城市的自由汽車數量多。
在今天單車已經進入了洗牌期,共享單車的投放在一個城市動輒就是百萬輛的投放起點,共享汽車是不可能做到的。單車的投入成本遠遠低於汽車,單車失敗了,可以說是做公益了,而共享汽車對於運營方來說失敗不起!單車可以在路邊直接投放讓用戶即用即還,共享汽車卻不能自由取車還車,往往用戶有需求時還需要公共交通的短泊找到共享汽車的停車點。共享公司采用的是定點租還非常影響用戶體驗。不僅如此,由於停車收費問題,不定點租還,難免會產生停車費,更讓用車人難以接受。從用戶需求和體驗上,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完全相差深遠,共享汽車更像是在追著共享經濟風口的偽需求。
共享汽車運營或是麵臨最大挑戰
近日,共享單車引發的少年致死案引發了社會討論,打著共享經濟標簽的企業在市場隨意投放商品,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監管。而共享汽車相對於傳統租賃,基本全程要在無人監控的場麵下依靠線上完成整個流程,在麵部識別和信用缺失體係下,共享汽車的運維和監管難免出現一些真空地帶。在車車輛使用上,一些汽車的刮蹭,小事故,單純靠線上監管是很難完成的。單車的零部件比較簡單,而汽車的很多零部件能否保證完整以及一些日常的維修保養等都是運營方要考慮的細節。汽車的安全完全不同於單車,汽車很可能會因為車輛性能的一點小問題釀成大禍。
對駕駛員是否酒駕,是否是本人租車本人駕駛,以及交通事故的劃分,這些問題都會擺在平台運營方麵前,畢竟機動車是和非機動完全不一樣的,此外,違章罰單也成為一大痛點。盡管各家都在想辦法采用措施確保用戶為自己的違章買單,卻依然會有漏網之魚或者拒不支付的情況。
在成本方麵,按照常理共享汽車的定價不能高於網約車,但共享汽車單量投入基本都是10萬元+甚至更高,且共享汽車不可能24小時持續被使用,若加上各種停車費,車輛維修,人力成本,多數分時租賃企業隻能以虧損狀態維持現有運營,尚未敢輕舉妄動,這也是行業一片繁榮下分時租賃的現狀。
汽車與單車的品類完全不同。共享單車可以粗放管理,但共享汽車對細節運營的要求極為嚴苛,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加上回本難、盈利難,久而久之,就會顯現出虧損和衰落的趨勢。
綜上所述,在共享單車的旋風下,打著共享經濟旗號的共享汽車看似是機會,實則不過是偽需求,在目前用戶體驗、重資產投入以及監管困難等死穴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共享汽車不過是個偽命題。
最後更新:2017-08-23 1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