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共享汽車
富士康的出行帝國:滴滴、摩拜、共享汽車,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擺脫對蘋果的過度依賴,尋找新的贏利點,富士康走上了轉型的道路。擺脫“血汗工廠”的帽子,打造“出行帝國”布局互聯網,對富士康來說,是一條難走又不得不走下去的路。
文/李曉光 億歐專欄作者
富士康顯然不想錯過交通出行這塊誘人的蛋糕,當BAT等互聯網巨頭忙著在該領域跑馬圈地時,急於甩掉“血汗工廠”帽子的富士康也沒閑著。
7月27日,富士康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興建液晶麵板工廠。據億歐了解,該工廠生產出來的液晶麵板可以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等多個領域,這也被認為是富士康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又一重要布局。
就在不久後,有媒體報道稱富士康計劃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研發中心,主要針對汽車領域,重點涵蓋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投資總額高達300億美元。
隨後,郭台銘也向外界回應:“富士康在密歇根的投資接下來會很快有結果,至於金額多少還不能宣布。美國76%的汽車研發都在密歇根,我們認為密歇根是未來汽車的研發中心,我們希望把他們的無人駕駛技術帶過來,把富士康精密磨具、自動化設備帶過去”。
當然,這一計劃能否真正落地還是未知數。但汽車產業廣闊的市場對急需轉型的富士康來說的確極具吸引力。根據中汽協的數據,2016年國內汽車行業產銷量雙雙突破2800萬台,銷量增長高達13.65%,再次拿下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稱號。同時,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達到2.9萬億元,增長率達19%。
2015年7月,這家知名代工廠便和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以及和諧汽車共同成立了投資基金,致力於對汽車產業的投資。富士康的野心遠不止於此。自2005年進軍汽車產業以來,富士康早已打造出了一個龐大的汽車+出行帝國,從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以及眼下大火的共享出行領域都可以窺探到富士康的身影。
業績下滑,急需轉型
一直以來,提到富士康很容易讓人想到漂泊在外的打工者,很多人對富士康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代加工上。事實上,富士康也正是借助代加工這項核心業務實現了業績的十幾年連續增長。
時移世易。8月10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發布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該季度鴻海集團營收9224億新台幣(約合304億美元),淨利潤178.7億新台幣(約合5.89億美元),這比外界預期的低了近25%。
這其中固然有智能手機市場飽和、人口紅利消失、人力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等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莫過於來自蘋果訂單量的減少。
富士康的聲名鵲起和iPhone是離不開的,據了解其50%以上的業務都來源於iPhone,兩者已是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近年來,手機市場競爭頗為激烈,伴隨著小米、華為、OPPO、vivo等國產品牌的崛起,富士康的主要業務來源—iPhone頹勢漸顯。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加了3%,但出貨量增加主要是來自於華為和OPPO,他們有自己的手機生產線,不依賴於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iPhone在第二季度的出貨量為4100萬台,同前一季度的5076萬台相比也大幅下降。富士康代工廠仍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位置,蘋果公司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潤,留給富士康的卻隻有2%-5%。
為了擺脫對蘋果的過度依賴,尋找新的贏利點,富士康走上了轉型的道路。郭台銘在多次公開講話中給出的方案則是向著包括交通在內的工作生活、教育生活、娛樂生活、家庭生活、安全生活、采購與交易生活等八大生活領域轉型。在這樣的既定戰略之下,富士康走上了對汽車產業以及互聯網領域的布局之路。
在出行領域尋找新的機會
2005年,可以被看做富士康進軍汽車出行領域的肇始之年。彼時,鴻海集團(富士康母公司)以3.7億元收購台灣安泰電業,後者是台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主要從事電瓶線、開關/控製線組、影音傳輸線等汽車線束,以及倒車雷達、電動座椅記憶控製器、後視鏡整合係統、車用電源供應器、車用電子羅盤等車用電子產品的製造。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富士康在交通出行領域的布局已日漸成熟與完善。總體來看,可分為三個板塊。
一、布局零部件廠
前文提到台灣安泰電業以及富士康旗下的鋰科科技的公司就屬於此類公司。後者的主要產品包括鋰電池正極材料、鋰高分子電池芯、P-DVD電池組、電子書電池組、數碼相機電池組、智能手機電池組、NB電池組、動力電池組等。由此可見,在新能源汽車上,富士康不甘心隻當看客,而是選擇極早入局。
二、進軍整車廠
2015年3月,騰訊、富士康以及和諧集團在河南省共同簽署了“互聯網+電動汽車”的合作協議,並在同年7月以3:3:4的股權結構出資10億元注冊成立了和諧富騰公司。
在三方的規劃中,富士康將主導汽車的生產製造,和諧汽車負責銷售與售後體係的建立,而騰訊則被定位為“車聯網係統和技術平台供應商”。該公司先後孵化了兩家做智能電動汽車的企業——FMC與愛馳億維(之前名為愛車)。
三、投資共享出行項目
在持續火爆的共享出行領域,富士康也沒錯過任何一個風口。
2016年9月,在富士康主要代工方iPhone投資滴滴10億美元之後,富士康子公司鴻維向滴滴出行注資1.199億美元,持股0.355%。
2017年1月23日,富士康成為摩拜的戰略投資者。因此,富士康在激烈的共享單車大戰中獲得了大量的訂單。而富士康則通過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技術生產摩拜單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摩拜的車輛生產能力在原有基礎上翻倍,總產能將超1000萬輛/年。
此外,在一直被認為是代表未來出行趨勢的“共享汽車”領域,富士康也早已開始了布局。2014年,富士康與北汽集團以6比4的股權結構成立了北京北京恒譽新能源汽車租賃公司,推出了GreenGo(綠狗租車)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
一向以代加工廠形象示人的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交通出行領域,富士康依托其強大的製造基因,為自己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技術依舊是最大短板
已經成立30餘年的富士康似乎正在經曆中年危機,郭台銘給富士康開出的良藥是先由製造型轉向技術型,然後再轉向商貿型。富士康目前正在經曆向技術轉型的階段,收購諾基亞與夏普,競爭東芝閃存業務,莫不是出於轉型的需要。
汽車產業與互聯網+出行作為富士康本輪轉型所重點發展的領域麵臨的形勢也有所不同。在互聯網+出行方麵,富士康憑借雄厚的資金優勢以及強大的製造能力占據了一席之地。但在汽車產業方麵,富士康卻處於強敵環視之中。
以富士康想要布局的美國密歇根州為例,如何與通用、福特等美國本土的汽車巨頭展開競爭還是一個問題。另外,在富士康看好的自動駕駛方麵,還有Waymo以及Uber在前擋道。即便在國內,互聯網巨頭百度早已興致勃勃的投入到智能網聯汽車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之中,實力也不容小覷。
實際上,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搭載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化汽車,前期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投入,以製造業起家的富士康未來能否補齊技術上的短板還尚未可知。
最後更新:2017-08-23 09: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