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會是曇花一現嗎?
2017年如果非要選個熱詞兒的話,我想“共享”二字一定會閃現到您腦中,先是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再是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以及處於不溫不火的共享汽車。直到近日,某共享公司在北京投放了大量奧迪A3車型,隨後某公司在沈陽當地投放了大量寶馬1係三廂車型,致使大家朋友圈乃至微博頻繁被刷屏。但相對較為成熟的共享單車來說,共享汽車卻處於“不穩定”的起步狀態,想要跟共享單車一樣紅遍全國各個省市,我覺得可能很難實現,為什麼這麼說呢?您且聽我慢慢給您剝開“現象”聊聊其中的“本質”,順帶手兒說說這共享汽車到底能給咱們還有車企帶來什麼?
什麼是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的“前世今生”——“新瓶裝舊酒”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個小標題都有些不解,不知道編輯我為什麼這麼說,但其實您細想想早在幾年前,市麵上就有分時租賃這一行當,但由於處於市場初級階段,普遍消費者並不能迅速的“接受”,所以導致該新興領域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尷尬境地。
但由於這兩年共享單車火的不能再火了,甚至都“蔓延”海外,也許分時租賃嗅到了共享這二字的商機,所以“搖身一變”,變成了共享汽車,如果剖開共享汽車運營架構來看,其本身的模式與傳統分時租賃並無太大差異,均為由租賃公司提供車輛,用戶提供自身資質到平台去審核,繳納一定數量的押金,按照時效進行繳費。而現在的共享汽車僅是把這些繁複的流程移植到手機App端中了,但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它是“新瓶裝舊酒”。
海外車企巨頭對於共享汽車的布局
眾所周知,汽車共享被認為未來汽車行業除新能源、自動駕駛之外的另一個方向標。在國際市場上,戴姆勒旗下有Car2Go,福特旗下有GoDrive,寶馬有DriveNow,大眾有Quicar,通用有RelayRides,起步時間從2008年到2015年不等。除了上述這些目前已經頗具規模的共享汽車平台,更多的廠商也期待在其中分一杯羹,奧迪北美公司將在美國試運行一項奧迪共享汽車項目,並且預計在今年全美範圍內推出服務。捷豹路虎也成立了一個叫做InMotion的子公司,為用戶提供出行領域的共享服務。同時,作為新能源純電動汽車的巨頭——特斯拉更是將汽車共享作為未來的重要戰略之一。
此外,跟據我們之前報道,寶馬與戴姆勒有望強強聯手,將雙方汽車共享業務部門進行合並。據稱戴姆勒Car2G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共享公司,目前大約擁有270萬注冊用戶,共享車隊包含14000輛車,涵蓋戴姆勒旗下多款車型,雙方的強強聯手,主要意為對現在新興的共享公司進行競爭。
從政策、車企看國內共享汽車市場
根據我們此前報道,在今年的8月8日,由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製定的《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台。《指導意見》包括總體要求、夯實安全管理基礎、提升服務能力、鼓勵分時租賃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共5部分13條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新政鼓勵使用新能源車輛開展分時租賃,鼓勵分時租賃經營者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
和共享單車相同,在監管方式上,《指導意見》多次提到信用評價體係的建設,針對分時租賃,鼓勵經營者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對於小微型客車租賃的整體市場,提出要加快信用體係建設,建立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者和承租人信用評價製度。
該指導意見的推出,無疑是對共享汽車打了一發強心針,其實共享汽車真正得到關注應該是在2015年,由於當時新能源汽車在政策紅利的背景下產量增長迅速,同時2016年由於共享單車的推動,共享經濟迅速升溫,這才引發各路資本和車企的紛紛湧入。
根據資料查詢,截止到2017年6月,我國已經擁有370家“共享汽車”注冊公司,實際擁有車隊的運營公司超過100家,其中不乏一些傳統的汽車租賃公司進行的半路轉型。此外,共享汽車的項目實際上是跟網約車同時落地的,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網約車由於政策的及時推出,逐漸形成規模並規範化。而共享汽車雖然得到了不少資本的青睞,但始終處於不溫不火。所以這次指導意見的出台,明確了對共享汽車的支持以及鼓勵,所以說政策是恰合時宜的把共享汽車推到一個新的風口。
此外,這次新聞的“引子”也就是沈陽某租賃公司在沈陽當地投放約為“1500輛”寶馬1係三廂轎車,引發互聯網上的爭論,一下子把寶馬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當然,寶馬也第一時間表示了其為非官方行為。但同時也透露了計劃將寶馬移動出行業務ReachNow(即時出行)帶到中國,而寶馬也將運用新能源汽車推廣汽車共享的戰略。
同時,咱們上文中提到的由於我國一二線城市逐漸對購車要求的嚴苛,加上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看好和發展,不少車企以新能源汽車作為共享汽車的切入點。據相關報道,北汽集團就計劃未來3年內在北京石景山區至少投放500台新能源車型,並將建設至少600個共享停車位以及充電配設施。此舉也導致各大汽車廠商紛紛開始瞄向共享汽車這一領域,例如奇瑞、上汽、廣汽等車企。此外像吉利旗下的全新中高端品牌領克,也明確提出了要發展共享汽車的業務。
共享汽車給車企以及用戶帶來了什麼?
對車企來說有利有弊
共享汽車的推出,無疑是給車企帶來不少利好的消息,首當其衝的就是由租賃公司的批量采購,給車企帶來一定的銷量上升。同時,在城市批量的投放,也能讓消費者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一個品牌,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
但是,某一車型大麵積的投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潛在消費者對於某一車型的認同感。比如前段時間在沈陽投放的1係三廂版,就讓很多購買這款車的消費者感到尷尬,畢竟大部分消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愛車成為街車甚至“出租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些潛在消費者的購車需求。
對於消費者來說提升了出行便利性
由於各家逐漸開始涉獵共享汽車這個領域,有更多的車型、更高的品質服務進入這個市場,最終獲利的還是廣大消費者。在一二線城市限牌政策的態勢下,很多剛需用戶買不到車,而長期租賃由於成本的局限很難實現,所以共享汽車的出現確實解決了一些消費者的痛點。共享汽車的出現,對於一些害怕停車難的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個解決方案,畢竟很多共享汽車都有簽約停車場,像一些公司提供的smart也很容易找到停車位。可以預料的是,如果未來共享汽車能夠大麵積普及,提升汽車的利用率,對於緩解交通擁堵、解決停車難以及老生常談的環保等問題,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上述講了這麼多,想必各位已經對共享汽車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樣也了解到了國家對於共享汽車還是十分看好的。但是編輯深信木桶效應的存在,即便現在多方麵的利好,如果無法解決其根本的問題,其未來之路也是十分坎坷的。看到這您又該問我為什麼會這麼說了,別著急,您往下瞧:
共享汽車目前遇到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在來看,共享單車是一個較為成功的“項目”,但是我們也從它身上看到社會裏極其不和諧的一麵,那些“遍體鱗傷”的單車,就可以看出共享二字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記得之前有個報道,一家共享單車公司沒運行幾天就匆匆關閉,原因很簡單也很無奈:所有投放市場的自行車都丟光了,當時編輯看到這裏心裏充滿了異樣的酸苦。反過來想,造價比幾百元單車不知貴了多少倍的汽車,投放市場之後會麵臨這如何的考驗呢?
很多有車的朋友都會將自己的車比作“家”,當然也有比作“老婆”的。無論比作什麼,都是想表達車對於自己的重要性。很多人會說自己的車不會外借,這是一種對於愛車的保護行為。即使外借,大部分也都是借給了可信之人,誰願意看到自己的車回來之後這裏劃了一下、那裏少了一塊、車裏垃圾遍地。但是對於一個公用的“共享汽車”來說,上麵這一些則完全無法避免了。
換言之,共享汽車將會麵對市場中良莠不齊的消費者,其他使用者將要感受不同司機之後產生的不同用車環境。早在這一兩年前,就有企業在各地投放純電動新能源汽車進行共享,但是現在看,那些車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傷痕,當然這僅僅是外觀上麵的一些破損。很多用戶在用車之後在微博等平台釋放一些牢騷,“帶來便利的同時,就要感受車內的劣質環境”。而且各企業大批量的投放,分布城市較廣,導致後期的及時維護、清理以及保養都是都是很難做到的。此外,汽車並不是其他物件,外/內部分布著較為高價的、較易拆卸的零部件,如果發生惡意破壞、或者偷盜,都會給下一個用車體驗者造成不小的影響。
此外,在進行共享汽車的使用過程中,安全駕駛確實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在寶馬1係共享汽車登陸市場之後,就有一些人轉發“駕駛共享寶馬進行漂移”的視頻。在此之前,也曾有某直播主持人為了博取眼球,去駕駛共享汽車進行一係列的“極限駕駛”行為。相信這些隻是冰山的一角,開著不是自己的車,難免會有更多人去嚐試危險的駕駛行為。這對於所有的交通參與者來說,都是隱性的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就有新聞頻頻爆出,未成年人利用家人的賬戶去掃碼共享單車進行上路,造成交通事故。而共享汽車其實也會發生這個問題,平台如何鑒別使用者擁有駕照?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推出了人臉識別等技術,但是目前來看並沒有大麵積普及,另外這些技術目前來看還是有辦法被躲過的。如何避免這些潛在的危險,也是諸多公司需要思考的一點。
出於成本的考慮,共享汽車很難像共享單車那樣快速在一個城市投放大量產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上的共享汽車覆蓋情況十分不均衡,比如在一個城市會集中在某一個區域,對於一些跨區域用車的消費者來說體驗可能會很差。前幾天,在微信圈子盛傳幾張圖,大概意思就是,一個用戶駕駛共享汽車跑高速,在服務區方便之後發現自己的車被別人掃碼開走,導致自己滯留在服務區。咱們不推敲這件事情的真假,但是趣事的背後確實反映著一個問題,就是由於投放的車型有限,用戶可能麵臨著無車可用的情況。這樣會直接導致用戶體驗感的下降以及用戶使用成本的增加。
業內人士/網友等多方對共享汽車都怎麼看
業內人士看法:
為了更全麵的了解共享汽車,編輯我還特地谘詢了一些業內人士,對於目前的共享汽車,他的看法是“目前階段不看好,個人認為創業者太過於浮躁,太看重資本圈對這一市場的影響,從而進行盲目的規模化不經濟型擴張,忽視了產品與服務本身。在眾多分時租賃運營方案中,各平台過於信息封閉和理想化。當然,共享汽車最終可以落地,但是目前被部分運營商玩兒壞了。共享汽車必將由主機廠、經銷商等大型集團主導支持運營,初創型創業公司未來很渺茫”。
我們的網友對此看法
我們的評論區一直屬於網友們暢聊的海洋,我截取了此前我們對共享寶馬文章中的部分評論(此前鏈接傳送門),很多網友們對這些共享汽車的看法可謂是“兩極分化”極其嚴重的感覺,當然說歸說、玩笑歸玩笑,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這裏看出來,較大多數網友還是看好共享汽車的,當然,也有很多網友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態度來看待此事件。
編輯看法:
不管是早期的分時租賃還是現在的共享汽車,由於他現在處於這個新興產業的初級階段,勢必將要麵臨著種種的問題。但這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卻會成為共享汽車快速成長的絆腳石。
同樣你好不容易走了好幾公裏,看到一輛共享汽車,刷開車門卻發現方向盤上有著一灘隔夜湯食,當你覺得惡心而準備換車的時候,由於已經打開車門而支付了小額的時租費。雖然這類事情較為小眾,但是身邊用過的朋友都會吐槽部分共享汽車的車內煙灰太多、方向盤等處粘手,為了短途駕駛還得常備濕紙巾等等。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這些問題並不是問題,都是很好處理的,例如加大處罰力度,加大維護密度等等。即使共享單車發展至今,仍然有大量的問題有待解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亂停亂放、占用車道。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共享汽車上,那麼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將會嚴重放大。
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同時,許多新興事物也許真的是一夜之間迸發到我們眼前,但是有的人接受新鮮事物較快,有的人接受事物較慢,當然裏麵還包含著被這類事物所衝擊到他們經濟利益上的人,那勢必會存在惡意破壞等不好的現象。
全文總結:
共享汽車作為解決多數用戶出行問題的新興產業,在部分城市存在限號、限購、停車難、出行擁堵以及環境態勢下,應需求而生,其發展前景和市場的空間絕對是不可限量的。除此之外,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帶來了更多的移動出行的剛性需求,相比傳統出租車、網約車等出行工具,共享汽車在價格上、使用靈活度上都占據較高的優勢,所以在逐漸年輕化、網絡化的消費市場中,共享汽車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智能技術的迅速崛起,將持續提升共享汽車產品的便利性以及整體性的體驗。同時,再加上政策方麵的利好,為我國共享汽車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據相關渠道獲悉,我國為了更好的推廣新能源汽車,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安徽等32各省市出台了新能源共享汽車(分時租賃)的相關政策,同時正如我們上文中提到的,由於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使然,共享汽車必然是車企涉足的必經之路。
當然,各方麵的利好勢必能讓其產業迅速擴張以及成長,但是如果共享汽車的“玩家”繼續忽略上文中談到的種種問題,而隻是進行盲目的擴張,即使站在風口之上也無法“起飛”。所以,未來共享汽車能否迅速的響應,以及優化自身的短板,才能真正的讓“曇花”永不凋零。
點擊播放
GIF/40K
最後更新:2017-08-23 1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