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共享汽車
政府出手“共享汽車”,接下來呢?
市、區政府為共享汽車提供的公共資源,真正意圖是降低企業創業難度,創造共享汽車“上路”的氛圍。距離大規模普及,企業和全社會還要做的更多。
《汽車人》記者 黃耀鵬
和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顯然需要的資源更多。後者價格更貴、更占用空間、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充電樁、維修保養)支持。
在一線城市,有些屬於很難獲取的公共資源。比如牌照,如今2018年北京的電動車的牌照也已經預定到5萬多個,而全年的新能源牌照不過6萬個。如果個人還能通過排隊或者運氣獲取汽車牌照,那麼配屬充電樁的公共停車場,隻有政府才能批準設立。
石景山區捷足先登
現在已經成立的共享汽車企業數百家,其中北京約有100家,他們得到的車輛指標隻有8000多個,平均每家不到100輛車。缺乏規模效益和政府支持,共享汽車生態圈遠未建立起來。
石景山區政府率先充當了“白騎士”,投放了600輛共享新能源汽車。雖然規模不大,但同時配屬600個帶有充電樁的共享停車位,實現一車一位一樁。目前北京共享汽車企業大多無力做到這一點。
原因在於,石景山區雖然區域麵積隻有86平方公裏,是除了核心城區(東城西城)外最小的區。但通過拆除違建獲取了217萬平米的空地。石景山計劃將這些空地變為綠地、高端項目、棚改房、基礎設施、停車場等。共享汽車從中分得一杯羹。
作為示範項目,這批共享汽車的牌照也將通過行政報批解決,不占用私家車排號資源。近兩年各區通過拆違,都獲得了為數不少的土地。各區都聲稱要將這些新獲得的寶貴的公共空間有效利用起來,打造宜居城市。石景山區的做法,為其他區提供了新思路。
政府擁有公共資源,也能給希望支持的共享經濟提供政策方便。但是,公共資金隻能用來激活示範項目。都靠政府掏錢,是不可能完全建立共享汽車生態圈的,即不能指望政府培養消費習慣、籌集創業資金、大規模擴張車隊重資產、建立一整套使用規則。
不可能使用“車海戰術”
能做到這一點的是企業。不過,據稱北京的100家共享汽車企業中,能維持日常運營的,隻有20-30家,沒有一家盈利。缺乏盈利前景,資本對共享汽車的態度趨於保守。但這不是唯一原因,共享單車也絕大部分虧本運營,包括摩拜和ofo,但規模效應已經顯現,資本趨之若鶩。
不可否認,共享汽車是資本的吞金獸,比共享單車的成本高出數百倍。但好的項目從不缺錢,規模上不去是結果,不是原因。隻不過這個結果對原因起到了“正反饋”作用,放大了共享汽車的固有缺陷。
共享汽車除了顯性成本,還包含了更大的隱性成本:客戶行為教育成本高昂。共享單車被破壞的例子不知有多少,共享單車企業雖然也頭痛“折損率”,但使用潮水般鋪貨的野蠻打法,完全覆蓋了產品損耗,還能節節擴張。
共享汽車不可能使用“車海戰術”,他們損耗不起,壞了髒了隻能修。出勤率決定了企業運營效率,既然規模上不去,就隻好節儉度日。
既然共享汽車不可能像共享單車那樣,對客戶或者其他人的不良行為反應鈍化。就隻能在維護使用、停放環境、教育客戶和形成良好氛圍上下功夫了。
行為規範的入口
教育客戶?共享汽車企業無意也無力擔起小學老師或家長的重任,從道德上規勸客戶或者第三者。
違章處理、規範停放、車輛事故權責、車輛損壞賠償、車輛內外清潔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用戶“行為征信體係”問題。通過量化客戶行為方式,與其利益掛鉤,就可以基本解決上述所有問題。至於用戶的良好體驗,則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何量化與用車有關的行為、如何身份識別,恐怕比銀行管理信用卡還要麻煩一點,因為後者隻須對客戶的財務行為負責。
目前相對成熟的信用體係,是美國人建立的FICO征信體係,手段是衡量信用曆史、收入、身份特質等因素來確定履約能力,隔絕信用風險。支付寶在此之上對行為偏好和人脈關係等做了一些量化探索。這是以消費者長期行為大數據為基礎的。
共享汽車企業大多仍是創業企業,雖然有可能解決分析算法和硬件投入,但很可能沒有資源和財力,獲取如此龐大、長期的數據。借重BAT長期收集的客戶信用資料,是明智的做法。不過,這樣一來,就必須仰賴BAT供應的數據,很可能喪失獨立性,托庇到BAT的門下。
BAT還未有大規模向共享汽車投資的意圖。一旦他們挖掘出行為征信的數據金礦,就能建立共享經濟的“生態圈”。至於是汽車、單車,還是雨傘,並不重要。當然,高價值的汽車更有必要征信而已。
市、區政府為共享汽車提供的公共資源,真正意圖是降低企業創業難度,創造共享汽車“上路”的氛圍。距離大規模普及,企業和全社會還要做的更多。(《汽車人》記者/黃耀鵬)【版權聲明】本文係《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汽車人傳媒”(郵箱:qcr007@126.com或電話:010-63135250)聯係,獲得同意取得轉載授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敬請關注“汽車人傳媒”公眾號(qcr0505)。
編輯:大鴻
最後更新:2017-08-23 09: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