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背後的男人 他為350餘企業升級1.4萬輛車 獲通用汽車投資
工作間隙,楊洋會選擇聽音樂或玩《王者榮耀》來放鬆。
文|鉛筆道記者邵毛毛
導語
保福寺橋東南角的幾棟寫字樓下,5輛嶄新的北汽E150依次擺開。
旁邊立有汽車分時租賃技術服務商微租車的公告牌,上麵寫著“手機掃碼即可使用,一小時隻需5元”。路過的行人陸續被吸引過來,把現場圍得裏三層外三層,但多是在好奇地打量。終於,一位膽大的年輕人大聲說:“我試試。”
隻見他掏出手機掃碼,支付完成後點擊屏幕上的“解鎖”,“滴”的一聲場地內其中一輛汽車車門應聲而開。圍觀的人們仿佛瞬間被點燃了熱情,紛紛掃碼嚐試。回憶起微租車首次外測時的場景,創始人楊洋還是有些激動。
畢竟在2014年的那個夏天,這還是個新鮮事。如今,三年已過去,微租車現可適配240餘款汽車,已為國內350餘家合作夥伴提供分時租賃技術解決方案,微租車平台積累運營車輛數據超過1.4萬台。
現在,楊洋還在等待。當平台聚合的汽車數量達到2.5萬台時,他將讓微租車成為自助出行的平台服務商。未來,他會進一步打通平台出行數據服務的價值鏈條。
注:楊洋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用技術激活國內汽車租賃市場”
楊洋的第二份工作跨時頗長。
在每天挖掘和分析數據中,他從22歲來到了38歲。日子久了,身邊一點有關創業的風吹草動都讓他心生向往。“每當有個朋友創業,我都想著自己是不是也能走這條路。”
就這樣,一個個小念頭終於積攢成了一朝爆發的火山。2013年,楊洋剛好38歲。這年,他幹淨利落地遞交了辭呈,準備把腦海中紮根兩三年的“創業”二字落地。
當時,他已有個大概的方向。原來,因工作緣故常去國外出差,楊洋一直在琢磨一件事,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朋友,一旦出國便會選擇在當地租車以滿足出行需求,可回國之後卻少有人采用這樣的方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他納悶不已。
正式踏足創業路時,楊洋的首個想法就是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一番探究後,他發現原因似乎在於國內汽車租賃行業模式太過落後。
楊洋這樣解釋道,例如在美國,身處機場、高校、酒店等場所人們如果有出行需求,可以在櫃台便捷地預約到一輛汽車,然後到附近的停車場自助使用。若同樣的場景換到國內,其步驟和所需手續將極為繁瑣——先是要尋找租賃門店,接著還要到店簽合同、交押金、取鑰匙,使用後還要在指定門店歸還。
總之,相比國外汽車租賃行業已普遍利用分時租賃技術、采取電商式的經營方式,國內確明顯還處於“刀耕火種”時期。由此,國外汽車租賃市場的格外活躍便不令人意外了。
“落後,實在是太落後”,雖然這樣嘀咕著,但楊洋堅信美國就是中國的一麵鏡子,“國內的租賃行業遲早也能像他們那樣繁榮”。
於是,他計劃從技術著手激活此市場。具體來說,就是用分時租賃技術幫助傳統汽車行業升級,以實現去門店化的網點運營。
從北汽E150開始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微租車的模式為B2B2C2B。其發展一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免費給企業提供分時租賃技術,讓他們把車輛共享到平台上,之後進入第二階段,平台便有了自助出行服務商的身份……”
解釋完這如繞口令一般的商業模式,楊洋也有些口幹舌燥。他拿起水杯抿了一口,然後用期待的目光看向坐在對麵的朋友。對方在汽車電子領域從業20餘年,“可以說是國內第一批該行業的工程師”。
既然要做技術服務商,尋找合適的技術人員便被楊洋提上了日程。他會詳細地向身邊相關領域的朋友講述自己對項目的規劃,希冀著對方的肯定與加入。
或許是認可楊洋所設想的商業模式,亦或是看好其發展前景。用這樣的方式,到2014年年初微租車項目啟動時,他身邊已聚集起一支20餘人的研發團隊。接下來,似乎隻要沿著既定的開發道路前進即可。
事情顯然不能這樣順利。在楊洋的規劃中,若要通過分時租賃技術實現車輛無人值守的應用場景,便必須讓用戶通過手機便能完成對車輛的全流程操作,同時,企業可以通過後台監控車輛運行狀況。這樣一來,手機需取得比車鑰匙更高的車輛控製權限,“對車輛實施總線神經級控製”。
可車擁有完全封閉的係統,控製它的前提是足夠了解它。“徹底摸清它的通訊協議和控製協議等。”所以,楊洋迫切需要找到一款汽車讓團隊搭建出技術的原型框架。
在北京市當地搜羅了一圈,他瞄上了龐大集團。這個老牌的汽車經銷商在北京擁有眾多4S店,找上門後,楊洋給龐大集團負責人拋出一個合作提議,“給我半年時間和一批車,我有辦法提升你們的銷售量”。
他的辦法並不神秘,就是要讓顧客以分時租賃的方式在小區地庫、寫字樓停車場等場景試用產品。聽明白後,對方爽快地給了楊洋8輛北汽E150,這也是北汽的第一款新能源車型。
第一批原型機終於到手了。
乘政策的東風
一輛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北汽E150旁圍著20多人,現場雖然有些淩亂,但分工明確的眾人在有條不紊地向前推動著研發進度,有人負責車輛控製硬件、有人負責業務後台開發……
在那個夏天到來前,一群人把這輛北汽E150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多次上路測試後,未逾此前承諾的半年期限,楊洋終於能把裝有分時租賃設備的車輛放到保福寺橋邊外測。此時,整套技術已有基本輪廓,包括智能車載設備、SaaS管理係統、用戶及企業客戶端App等軟硬件。
智能車載終端2.0
測試期間,每天約有近百用戶試用,開車門、還車等操作流程均可實現自動化。而這樣的成績不僅為楊洋敲定了與龐大集團、北汽的後續合作,也讓他心中有了些底氣。“原來大家也是能接受分時租賃的形式,也願意嚐試。”
更讓他堅定了研發信心的是團隊舉辦的一次小型產品介紹會,“算是小規模的行業交流論壇”。起初楊洋隻邀請了9家汽車租賃公司參會,但出乎他的意料,最後共有27家公司負責人到場,“我們小小的會議室已經坐不下了”。
這時,楊洋才算明白,傳統的汽車租賃行業也在積極地尋求轉型。“作為行業裏少有的技術提供商,我們也算是在2015年聲名鵲起了。”
心中有譜之後,楊洋心無旁騖地帶著團隊悶頭向前跑。相繼和北京首汽、北京出行、重慶交運建立合作後,他們一邊拆解一輛輛車型擴大硬件的適用範圍,一邊和企業對接以完善SaaS係統的業務模塊。
為了讓企業客戶將運營的車輛共享至微租車平台,楊洋讓其免費使用軟件係統,僅收取硬件及服務費用。當時,楊洋每天都要在公司接待大量來自各地的合作夥伴,多為汽車租賃公司、運營商、汽車製造商或4S店。
公司裏常有客人洽談合作。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全國很多做公車改革的企業上門洽談合作。楊洋同他們的交流開始從挨個變成了成批,“隻有這樣效率才能提高,要不然人家要一直等著”。
情況了解的多了,楊洋總結出這些客戶都是想獲取應對公車改革的解決方案。原來,此前政府出台的公車改革方案使公務用車需采用租賃方式,而分時租賃技術恰好符合其需求。
雖然,楊洋在政策發布時也沒有預料到它對項目的影響,但他沒有打算錯過這場“東風”。眼看著越來越多的車改企業下訂單,“有的就幹脆住在我們公司對麵等提貨”,他也有些心急了。
因團隊需先向代工廠采購原料,而為解決資金對產能的製約,楊洋盡快追加了一輪6000萬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朗瑪峰創投。
加上去年10月份通用汽車注入的A輪融資和國家對汽車租賃行業的引導,團隊再次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算是運氣好吧,沒想到市場迅速就爆發了。”
微租車後台係統
楊洋和成員們朝著優化技術和業務拓展的方向一路狂奔。如今,整套分時租賃技術可適配240款汽車,其中包含市麵上已有的所有新能源車型和85%的燃油車車型。“技術真正實現了大規模商用。”微租車的合作夥伴增加至350餘家,服務覆蓋90餘座城市,平台積累1.4萬輛汽車。
當平台聚合的汽車數量達到2.5萬台時,微租車將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成為自助出行的平台服務商。楊洋說,這個目標或許能在明年達成。
編輯付文學校對王琳
閱讀完莫急走
最後更新:2017-10-08 07:54:17